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为何成了排长队的“重灾区”?

2017-09-23 郑娜 弘博网

公共文化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和表达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成果。近年来,随着一些知名特展的举办,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出现了每天3至4小时排队的火爆现象。暑假期间,虽然一些博物馆人性化地提供了遮阳长棚、自动喷淋水雾、大型风扇等降温设施,排队者中暑晕倒、疲惫不堪的新闻仍然屡见报端。


《劳动报》于7月17日对上海博物馆的报道


问题来了

博物馆为何成了排长队的“重灾区”?

博物馆该喜还是该忧?

其中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哪些问题?


当博物馆排队成为常态


对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排队并不是只有暑期才出现的现象,只不过暑假时间更长而已。


陕西历史博物馆


家住上海的雒女士记得,几年前她带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就排了很长的队,那时不是节假日,也没有什么名气特别大的特展,就是很普通的一天。在西安市文联工作的吴女士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通常都是排长队的状态,前几日虽然已过了暑期,但她上午10点开车经过时,还看见门口双排队皆达上百米。


上海博物馆


而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排长队更是不足为奇,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琛介绍道,平日里参观国博排一个小时的队是挺常见的事。


国家博物馆


“不仅是国内,世界上许多知名博物馆都有这种情况。”黄琛说。据了解,国外的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如果没有提前预约,排队也得按小时来计算,进馆后在一些珍贵展品前,也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


观众的苦恼,博物馆的无奈


不少人表示,曾经因为害怕排长队就打消前往博物馆观展的念头,也有人强调,如果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展览,排长队也愿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博物馆参观是一个过程,有参观前、中、后。进馆前,观众心情通常是激动和期待的,所以进馆前尽管有些等待,但观众通常会耐心等,把等待作为参观的付出或成本,他会认为这是值得的等待。但是过长的时间,确实也容易身心疲劳,这种状态会影响参观体验,影响对展览的评价。


“站在观众的立场,没有人喜欢排长队。”黄琛坦言,但是作为博物馆来说,心情更为复杂。他们一方面觉得挺高兴,这说明大家认可并且喜欢这家博物馆,反映了公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他们多少也有些无奈。


前不久在“2016博物馆指数报告”中,国博首次超越法国卢浮宫参观人次排名世界首位。去年,国博参观人次上升了3.6%,“2016博物馆指数报告”将这一增长归因于人口规模、免门票政策以及该馆位于北京主要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据黄琛介绍,国博目前年接待观众量在750万左右。有的人质疑为什么不能多开几个入口和检票口,黄琛表示,多开几个口并不难,但博物馆是封闭空间,加设入口可能导致人潮一下子涌入,增加馆内安全隐患和藏品的受损风险。


观众对高品质博物馆要求旺盛


博物馆门前进馆参观的“长龙”,有些人认为是民众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有些人则认为是博物馆的服务意识不足的表现。在宋向光看来,排长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限的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赶不上快速增长的观众数量”。与他持相同看法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何晓雷认为,归根究底还是“高品质博物馆、展览数量满足不了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增长60%,2009年增长83%,近年来仍以接近10%的速度增加。反观博物馆发展,2009年增长19%,以后逐年回落,近年来仅有6%左右的增加。


宋向光分析道,目前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几方面:


一是博物馆展览质量的提升,对公众吸引力增大。博物馆积极组织馆藏精品展览,组织与当下时事有关的展览,如首博的“妇好”展、“海昏侯”展,故宫的“石渠宝笈”展。同时,许多博物馆也积极举办国外博物馆优质展览,如国博、上博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天津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云南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合作引进的古罗马帝国文物巡回展等。人们对这些精品特展力求“一睹为快”。


二是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目的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三是人们学习意愿的加强,在假期期间的“游学活动”中,各地知名博物馆成为人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选择。


“其实,并不是所有博物馆门前都大排长龙,有的博物馆门庭冷落,这说明现在观众对高品质博物馆的要求更旺盛,也更多样化。”何晓雷说。


如何破解

增加高品质博物馆和展览,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之内,博物馆在开放管理上没有可以改善和提高的空间。


只有一个门,只排一个队肯定不行


进门前的最后一公里,国外一些知名博物馆是怎么管理,如何提供服务的?


7月初去过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潘老师说道,大都会博物馆的门票是捐赠式购买,想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哪怕1分钱也行,但不能不给。


旅居美国的琵琶家吴蛮也表示,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的人也很多,也有排队,但很少有排队上小时的情况,可能因为它出口入口多,以及把当地参观者和外地参观者分开,前者免费,后者捐赠式买票。


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把本地和外地参观者分开来,在国内不太适合。基于排长队的都是一些被当做“旅游景点”的知名博物馆,还是把团队和散客分开来可行性更强。比如首都博物馆就把团队入口安排在东侧地下通道,散客从北门进。但不知为何,这种设计安排目前并不普遍。


多次去过法国卢浮宫的北京宋女士,也提供了一些卢浮宫的“通关捷径”。据她介绍,卢浮宫可以在网上有偿预约讲解人员,然后按照预约时间进馆就不用排队。目前,国家博物馆也将讲解志愿者开放预约,但似乎知道的观众并不多。


卢浮宫


宋向光表示:“这种做法其实不错。网络预约,现在很多馆都在做,但效果如何,有待观察。故宫博物院做得比较好,预约完之后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去。但有的博物馆预约后还要去预约取票区取票,然后再跟未预约观众一起排队。这样实际上抵消了预约的作用。”


做好科学测算,削峰填谷很重要


在疏导参观人流上,故宫博物院确实做出了不少尝试与努力。其中,网络预约售票就是一项重要举措。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2016年故宫观众突破1600万人,但是依靠网络预约售票来进行“限流”,全年内单日接待观众数量得到了基本的掌控,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削峰填谷作用。通过限流,参观秩序有了明显改善,观众参观体验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旺季不挤、淡季不淡”文物、古建筑和观众的安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故宫预约门票系统页面


“要想做到有效疏导大流量观众,最重要的就是得合理安排入场观众数量,这就要求事先做好测算工作。”宋向光强调。


他认为:首先,要科学测算观众流量,了解观众流量变化和观众数量高峰出现时段,了解影响观众数量高峰出现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要科学测算展厅观众承载数量。博物馆需要根据展厅面积、展线长度、展品数量、观众构成、观众参观时间、观众参观意愿等因素,测算观众参观时间,估算展厅的观众数量。观众数量控制指标应区分为舒适参观承载量、最大承载量。舒适参观量以观众参观心理为主导,最大承载量以观众安全为主导。


再次,要科学预测展览的吸引力。对一些重大题材或博物馆重点推介的展览,博物馆应事前做好观众流量预测。可根据类似主题展览或该展览在其它展出地点的观众流量,预估观众流量。


积极作为,合理控制时间有信心


2008年博物馆实行免费政策后,给博物馆特别是知名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参观人潮。


“一些博物馆对大流量观众的疏导服务还满足于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只要有序排队、不出事故就可以了。”宋向光表示。博物馆观众排长队看似小事,但背后反映出的是博物馆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果。


在当前博物馆基础设施赶不上公众参观需求的状况下,宋向光建议博物馆要重视公共服务能力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建设,向公共服务设施适当倾斜,增加投入,购置票务管理、馆区人流监控、入馆安检、公众告示等设施。同时要合理安排博物馆工作人员,加强一线服务人员,做好应对突发事件预案。


“对一些重大展览的宣传推广,博物馆应制定合理的推介方案,在展前、展中和临近结束时的推介重点,以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宋向光说。他还建议博物馆可以通过电子告示板及时向观众通告馆内参观人数情况,说明博物馆安全的重要,取得观众的理解和配合。


国外一些博物馆预约参观多以半小时为一个区间,“我个人体验,进馆前排队20分钟左右应该是极限了,再长就会有疲惫感。”宋向光认为。他建议观众凭预约凭证入馆参观,如错过预约时间或没有预约凭证,博物馆可谢绝进入,但也可根据观众的特殊情况在馆内观众数量适宜的前提下变通处理。


对博物馆何时才能不再大排长龙,宋向光认为,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所改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博物馆大排长龙为哪般(关注博物馆最后一公里)》

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City


相关链接:

突破“朝九晚五”,博物馆尝试探索常态化的延时服务

建设服务标准化体系,解决博物馆“人财事物”四大问题

付强:看成都文物信息中心如何做公众服务

构建面向知识的服务——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